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学校的前身是通辽内蒙古水利干部学校,建于1952年。1956年2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呼和浩特水利学校,为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,1958年,扩建为内蒙古水利水电学院,1962年10月又恢复为中专,校名为内蒙古水利电力学校,1985年4月改为内蒙古水利学校。
学校坐落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,占地186亩,总建筑面积近50000m2。校内建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、学生宿舍楼、教工宿舍楼、图书馆、大礼堂。全校教职工总数为234名,其中教师97名,教师中有高级讲师和副教授26名,讲师50名。
学校设有校办、人事等9个行政管理科室,水工等7个教研室及14个教学实验室、计算机房、语音室和录放室;图书馆藏书7万多册;有标准400m运动场和各种球类运动场地。
学校设有农田水利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、水利工程管理、陆地水文、水土保持、工业与民用建筑、财务会计、机电排灌工程、计算机应用、节水灌溉技术等10个专业。
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,学校结合实际,积极慎重地加大了内部改革的力度。建章立制,出台了《关于加强内部管理,深化改革的暂行规定》,严格考勤制度、坚持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,有力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,为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,完善岗位责任制,做到人有其岗,岗有其责,基本上改变了有人没事干,有事没人干的局面。
近几年来,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、转变办学模式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:
1)抓住机遇,转变办学模式。学校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,进行专业调整,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又增加了给排水、机电一体化等专业。1998年学校开始招收本行业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并有实践经验的人员,为水利行业的继续教育做出了贡献。
2)优化教学结构,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。按照全日制普通中专学校水利水电专业教学计划,结合实际,学校多次修订了教学计划,使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具有针对性、实用性和先进性。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,用三年半的时间完成所有课程的理论、实践教学后,再用半年时间参加实践技能训练,保证学生毕业后能一步到位。在教学方法上,实现了教学主体的转变,提倡引导、启发学生去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,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,培养了
学生的能力。
3)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,在教师中形成激励竞争机制。学校通过定向培训,高校分配、择优选调等形式补充了师资力量、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,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水平。通过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,教师讲课比赛等活动,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,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。通过优秀教师的评比对教师进行综合测评,强化了教学管理,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。
4)加强学风建设,改革考试制度。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,学校实行教考分离、建立试题库,试卷由计算机随机抽样确定,集体阅卷实行流水作业,保证了学生成绩的真实性,形成了良好的教学风气。
5)更新教学手段,开创实践性教学窗口。学校先后建立了红领巾水库和巴盟三盛公实习基地,用于测量和水利工程管理的实习。1998年为了适应新专业的开设,建立了包头昆都仑水库和包头镫口扬水站两个新的实习基地,用于各专业的认识实习和机电排灌专业的毕业实习,以培养学生动手、动脑的能力及适应市场的能力。强调了毕业设计成果的针对性,实用性、效益性。探索一条教学、科研和生产"三结合"的教学路子。
内蒙古水利学校是一所具有40多年历史的老校,教学设施、设备老化失修,亟待更新改造。近年来,学校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,学生宿舍楼及教室都不同程度进行了维修和加固。兴建了容纳百余人的招待所,改善了学校的住宿条件,为职工进修、转岗培训以及社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奠定了基础。目前学校已具备了容纳2000余名学生的规模,而且设施齐全,校园环境宜人,成为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良好基地。
在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方面,学校各级领导分工明确,责任到位,齐抓共管,真正做到了有研究、有部署、有落实、有检查、。1997年10月6日,学校顺利通过了市级精神文明验收小组的检查验收,并于1998年3月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号。
内蒙古水利学校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40多个春秋,为全区培养了近万名合格的水利建设人才。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,学校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。全校师生员工将共同努力,通过不断改变固有的办学、教学的思维定势、转变传统观念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等途径,沿着正确的方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阔步前进。
地址: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小府路98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