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 《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》 发布。 《报告》显示,有91%的2014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,且近4年来,
这一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。有52%的高职毕业生家庭背景为“农民与农民工”,且近4年来该比例呈现总体上升趋势。其实,不光高职院校如此,数量众多的技术院校也面临这一问题。
第一个数据说明,超九成高职毕业生的父母学历不高;第二个数据说明,过半数高职毕业生具有农村背景,家庭或不富裕。
2014年,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37.5%,显然,技术院校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。然而,数据之下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。
一方面,技术教育让更多家庭贫困的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,掌握了一技之长,为以后的就业发展打下了基础。他们或许不会再重走父辈走过的“农民工”道路,或至少应走更高层面的技能打工之路。这方面,教育让他们脱离了底层劳力工作。
另一方面,他们为什么要选择学习技术,而不选择大学教育?这和近年流行的“上大学无用论”有关。教育投资需要有收获,特别是农民家庭更需要学出来就能挣钱贴补家庭。而有些大学生或许毕业即失业,特别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缺乏背景、没有社会资源可用的农村大学生。而间或看到的大学生工资收入不如农民工的报道,正强化了这一观念。
从这个角度说,需要提高对农村家庭学生上技术院校的补贴,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,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能上技术院校,接受技能教育。
但是,还有一个突出问题,城市家庭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,为何没有选择技术院校?中国的传统观念是“劳心者治人、劳力者治于人”,干技工总要受制于人,或被人管的观念根深蒂固。但凡有点办法的家庭,谁又愿意要
“成龙成凤”的儿女放弃大学,改上技术院校?
最近,也有不少名牌大学学生“回炉”上职业技术院校学技能的报道,但正因为少,才被当做新闻报道。这说明,以技能立身还远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共识。
让愿意读技术院校的人更好地读,需要提升技术院校的教育质量,需要加大对技术院校的资金、设备投入,也需要制造崇尚技能的舆论氛围。
最近,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在巴西圣保罗闭幕。中国代表团在大赛上取得了4金6银3铜、12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,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。
一群身怀绝技的年轻人,在世界舞台为国争光,着实振奋人心,让大家看到了学技能“高大上”的一面。
如果说,世界技能大赛是技能界的“奥林匹克”,技能的对决与展示顶得上“奥”字头的名号,那么,我们希望它得到社会真正的重视与欣赏,尤其是媒体舆论的热切关注。
当然,打造平台只是切入点,崇尚技能的舆论氛围,更主要的还是需要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,推动制造业转型。转型越彻底,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巨大,内在需求必将引发社会呼应。到那时,不再需要呼吁,也会有更多的学生投身技能的学习,上述两个数据的比例也必将出现新的结构性特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