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5日,记者来到位于合肥市经开区的安徽轻工业技师学院,这所合肥地区办学规模最大的老牌综合类技工院校,同样存在着招生压力。该校负责人告诉记者,学校目前招生数大概在1000人左右,正在努力完成招生1500人的低目标。 “按照学校的容纳能力来讲,招个数千人是没有问题的” 。
“目前招生还没有结束,就现在招生情况来看,规模较大的学校,如安徽轻工业技师学院、安徽汽车工业技师学院等学校的招生数与去年基本持平,但是部分规模较小的学校面临生源压力很大。 ”合肥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束志伟说。
合肥市机械工业技工学校创办于1984年,也是一所老牌公办技工学校,主要培养机械类各工种技能人才,而目前由于场地狭小、硬件设施差、教师队伍老化等问题导致招生出现严重困难,面临着关门倒闭的状态。 “从2009年开始,学校招生出现重大滑坡,去年招了100多人,今年只招了几十名学生,目前在校生只有几百人。 ”该校周跃成校长无奈地说。
据了解,合肥技校的总量和生源规模占全省将近三分之一,目前合肥地区共有27所技工院校,在校生绝大部分是来自全省各地的初、高中毕业生,主要开设机械加工、机电一体化、计算机信息、化工等共60多个专业。从2009年开始,招生数就日益萎缩,合肥技校年招生能力超过4万人,2010年只招了1万人。
与招生工作冷冷清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技校学生就业市场极为火爆,就业率高达99%,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。 “由于合肥市这几年的建设和发展,引入了很多大项目、大企业,企业对蓝领人才的需求相当大。很多企业和学校开展了订单式、委托式培训,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一空,就业形势非常好。 ”合肥市人社部门介绍。
“招生难”原因多样
据记者调查了解,导致技校招生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从主观方面来看,对技术教育和技能人才的偏见已经成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共识。很多学生都是由于成绩不好、考分差而上不了普通高中或大学,所以才选择技校,普遍有一种心理失落感。不少家长也纷纷表示,读书首选学历教育,若是孩子成绩好,肯定不会同意他们读技校。另一方面,部分小企业只注重使用人才、不注重培养人才,企业缺乏一个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发展上升渠道,反过来影响到人们对技能人才的认识。
“我们感觉被边缘化了! ”采访中不少技工学校负责人表示。据合肥市人社部门介绍,导致技校招生难还有很多客观原因。从社会大环境来看,合肥初高中毕业生总量正在下降,适龄上学学生总量在减少,自然会影响各类学校招生数量。从技校自身的生存发展环境来看,由于高校扩招、高招降分的关系,高招专科控制线接连降低,200分就可上大学,并且教育系统内职业类学校与技工培养存在同质化倾向,这让技校招生受到很大程度的排挤和冲击。加之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,出于保护当地生源的目的,本地学校去外地招生往往会受到很大阻碍。此外,由于技工学校归属人社局管理,未纳入当地教育系统招生目录,导致社会认知度不够,不少学生和家长对当地技校一无所知,自然不会选择读技校。
“我们学校虽然是公办学校,但是处于自收自支、自负盈亏的状态。资金周转出现严重困难。 ”周跃成说。据介绍,目前政府在对职业教育和普高教育的投入上比例不均衡,鼓励学生就读高中、大学是社会共识,技校办学能力普遍较弱,客观上限制了技校招生的渠道。此外,不少学校负责人表示,技工学校在办学上多头管理、多部门负责的状态,有的属于企业办学,有的属于行业办学,有的属于政府部门办学,导致办学标准不统一,办学力量悬殊较大,这也是导致部分技工学校招生困难的一个原因。
就业观念需转变
“从根本上来说,招生难透视出来的是体制问题。社会需要白领阶层,也更多地需要蓝领人才。政府应该加大对技校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,平衡职业教育和普高教育的办学比例,积极发挥宣传和引导作用,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。 ”安徽轻工业技师学院院长周邦荣说。
有关专家表示,由于技校归属劳动部门管理,不在教育系统管理范围之内,一些中学限制学生报考技校,招生受到很大限制和制约。可以考虑将技校纳入教育系统范围统一招生,从根本上杜绝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的出现。要加强对技工学校的统一管理,推进改革创新,鼓励实力较好的技校做大做强,对规模小、生源少、实力弱的学校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整合,使设备、资金、师资力量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,推动技工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发展轨道。
“解决技校招生难题,反过来还需要企业给予技能人才良好的待遇和发展环境。但是目前很多小企业对人才只重视用,不重视养,技能人才还存在待遇不高、工作环境较差的问题。要留得住人才,就要提高待遇,改善环境。企业要转变人才理念,积极营造良好的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和构建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。 ”束志伟建议。
“在观念上也要改变! ”周跃成分析说:“中国人普遍有一种状元情结。认为考高中,上大学,就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,而考技校,今后也就是个蓝领技工,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会有差别。 ”采访中技校校长和专家们纷纷表示,解决招生难题,发展技能教育,还需要全社会提高意识,形成尊重劳动、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。
|